苹果三星都没带动 超轻薄手机真的是方向错了吗
近些年,手机上普遍都在做加法,更强的散热、更大的电池、更好的影像...让现在的手机愈发厚重。不少用户开始怀念起曾经那些轻薄便携的手机,握持和外出携带都更为轻松。今年,厂商们洞察到了消费者的这样的需求,开始尽可能做减法,三星、苹果等行业巨头都相继发布了主打超轻薄的手机新品,然而市场的反馈却并未如预期般热烈。这类产品也受到了非常大的质疑,除了足够轻薄外,其余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超轻薄手机真的是“方向错了”吗?
两巨头出手,依然带不动?
今年5月份,三星率先出手,带来了主打超轻薄的S25 Edge,售价为7999元起,采用了钛金属边框,机身厚度仅为5.8mm,重量为163g,搭载了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for Galaxy),并配备了新型均热板,保障长时间的使用。
当然,它的“代价”同样不小,主要的就是影像和电池。它只有两颗摄像头,包括2亿像素的主摄,通过裁切可以实现2倍光学品质变焦,另外还有一颗1200万像素的超广角镜头,在拍照方面与顶级旗舰还是有差距的。

而电池容量则要比同屏幕尺寸的S25+少了整整1000mAh,只有3900mAh,这就导致它的续航表现确实不太尽人意,重度使用要一天两充,同样低于主流旗舰。另外就是高负载时,尤其是玩游戏时,机身发热较为严重,同样是轻薄的代价。
有消息指出,截至今年8月,S25、S25 Plus和S25 Ultra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分别为828万台、505万台和1218万台,而S25 Edge仅售出131万台,虽然晚发售了几个月,但销量确实有些惨淡,比Plus要少的多,超轻薄的机身并没有获得消费者太多的青睐。
最近这款产品也迎来了较大幅度的降价12GB+256GB的版本算上国补后来到了4999元,比发售时低了3000元,看起来“香”了不少,在某东的自营店里的销量排在了第五,销量似乎有了些起色。
苹果的iPhone Air则在9月份登场(国行10月份正式开售),售价同样是7999元起,其厚度仅为5.6mm,成为“迄今最薄的iPhone”,重量为165g,其边框采用了五级钛金属打造,来保障机身强度。搭载的是“残血版”A19 Pro。

和三星S25 Edge一样,iPhone Air为了轻薄做了不小的牺牲,后置砍到只有一颗4800万像素的主摄,比三星还要狠一些。而它的电池容量则仅有3149mAh,比iPhone 17低了不到600mAh,不过在低功耗芯片的加持下,其续航表现并没有比标准版差多少,当然iPhone 17的续航也算不上好。
而且苹果非常“贴心”的为其准备了MagSafe电池(3149mAh),可为设备提供最高65%额外电量,属于是续航不够,“外挂”来凑了,属于让手机轻了,但又没完全轻。

iPhone Air在国内首销时还是看起来很火热的,当时可谓是一机难求,不过结果并不理想。
有数码博主曝料,在开售的第一周内,该机型激活量仅5万至5.5万台,不足同期iPhone 17系列单款机型单周销量的1/10(iPhone 17 Pro Max单周激活超80万台),市场表现同样很惨淡,虽然有eSim卡办理比较麻烦的因素,但核心原因还是因为轻薄而做了太多妥协,导致产品力不足。
甚至有消息指出,由于销量不佳,苹果正在缩减其超薄机型iPhone Air的生产规模。
方向真错了?妥协的艺术
那么超轻薄手机真的是“方向错了”?首先我个人觉得并没有,用户对于轻薄的需求肯定是存在的,但并不是一个非常大众的需求。
这点和小屏手机、游戏手机等等有些类似,其实就是一个手机的细分品类,有明显的侧重点,满足特定客户群体,而非取悦所有用户。面向的是那些对于便携性、设计感优先级要高于强大影像能力、出色的游戏体验的消费者。
可以说相比于一般手机产品,会对用户的要求更“苛刻”了一些,它的存在是为了一部分人,并为这部分人做到极致。
当然,超轻薄设计也是在手机同质化这一大背景下的一种创新的尝试,在千篇一律的厚重机身中开辟出一条差异化路径,这条路的“方向”是没问题的,但如何去走还是需要持续探索的。
我觉得超轻薄手机的潜在市场本身就不是太大,而苹果和三星还把它上升到旗舰的高度和价格时,相当于把消费者圈定在了追求轻薄设计还愿意付出较高成本的人群中,那这个受众会更小,这也是它们没有赢得市场的一大原因。
当它们以一款“超薄版旗舰”的定位和接近顶级旗舰的定价来争夺大众市场时,部分消费者势必会以全能旗舰的标准去衡量和审视它时,其妥协之处便被放大,产品优势就没有那么显眼。作为主力机不足以满足日常需求,而作为备用机价格又过于高昂,定位会稍显尴尬。
简单的说就是,它有着很独特且吸引人的卖点和特色,但并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它的期待。
所以超轻薄手机在当下应该是一门“妥协的艺术”,轻薄设计是吸引消费者选购的“手段”,而并非“目的”,不能为了轻薄而轻薄,从而导致功能缺失过于严重,这个妥协的尺度需要把握。毕竟超轻薄设计并非不能单纯追求“薄”视觉冲击,而是与功能体验形成了微妙的平衡。
这种“减法设计”背后,实则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如果一款超薄手机能以精准的定位、适宜的价格(不一定廉价,但与其价值匹配)触及那些真正渴求轻薄的用户,它就能在广阔的手机市场中占据一个稳固而有利可图的角落。
想要在细分市场取得成功,产品定义与用户期待的需要高度同频,说到底还是要多站在消费者的视角来审视超轻薄手机到底该在哪些地方可以妥协,妥协的尺寸如何把握,而并非只是成为参数上的“显眼包”。
尽管目前来看,整体的市场表现并不算乐观,甚至已经传出有的厂商看到了“前车之鉴”后,准备叫停之后的Air机型,但我个人觉得超轻薄机型仍然会成为今年到明年的一个趋势,会有厂商去跟进。
像前段时间联想的moto X70 Air,在比iPhone Air还要轻薄的同时,也保留了4800mAh的电池和5000万像素双摄,并且走的就是中端主流的定位,售价只要2K+,尝鲜或是当做备用机的成本都比较低。
而华为刚刚开售的Mate 70 Air则没有走极致轻薄的路线,其定位更像是一款超大屏轻薄影音手机,7英寸大屏+6.6mm厚度+208g的机身,对称双扬声器,5000万像素主摄+800万像素超广角+1200万像素3倍长焦,麒麟9020B/9020A芯片,6500mAh电池等等,4199元的起售价在Mate系列的产品矩阵中也是比较便宜的了。

这两款手机目前在同等定位中,可以说是没有啥竞争对手,我个人很期待它们的市场表现和反馈如何。
写在最后
总的来看,超轻薄手机本身并非“方向错了”,它精准地捕捉了市场对便携性和设计感的细分需求,是手机行业在同质化困局中一次有价值的差异化探索,当前的市场中并不缺少顶级旗舰和“水桶机”,所以这类独具特色的产品确实有可能帮助厂商取得一定的市场。
三星S25 Edge和苹果iPhone Air的初战失利,问题在于产品定义与市场定位的错配。厂商们将“超轻薄”这一特性拔高到了顶级旗舰的价位,却没能很好的平衡“轻薄”与“全能”之间的关系。
为了极致的薄,它们在电池续航、影像系统、散热性能等核心体验上做出了过多妥协,导致产品力严重不足。当消费者以近万元旗舰的标准去衡量时,这些妥协便被放大,使得手机陷入“当主力机不够用,当备用机太昂贵”的尴尬境地。
单纯的“减法”并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反而需要在“加法”与“减法”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超轻薄这条路确实有着一定的市场潜力,但厂商需要更多的站在消费者视角去重新思考,轻薄是吸引人的手段,而非让用户承担代价的目的。
对于国内厂商来说,盲目的跟进和模仿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直接挑战“超轻薄旗舰”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除了轻薄外,需要在其它方面加入足够多的“附加值”才有可能撑的起它的定价,否则很容易让产品陷入只有轻薄的尴尬境地。
像联想那样在中端主流定位先进行试水,或是如华为这样将轻薄作为特点而非核心卖点,都是可以学习的思路。

本文 三波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ww.bbbr.net/articles/64677.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