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要半夜打开购物软件
zhiyongz
阅读:7
2025-09-02 13:53:04
评论:0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夜深人静,明明已经困得睁不开眼了,但依然忍不住要打开购物平台刷一会儿:白天没时间仔细琢磨的各种商品,在晚上看来仿佛个个都那么实惠、划算、适合自己,于是头脑一热“清”了购物车,大买特买之后带着满足感睡去。
可第二天醒来时又会追悔莫及,觉得自己乱花钱了,买的东西好像也没那么有用。于是,不少习惯在半夜冲动下单的人,都陷入“夜里买买买,早上退退退”的混乱节奏,疲惫又焦虑,还不禁自责:“我怎么一到半夜就管不住这手呢?”

真的不要半夜打开购物软件
图片丨GIPHY
缺乏理智的“冲动消费”比想象更普遍
在我们的日常消费里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明明走进超市时对自己说“只是逛逛,绝不花钱”,但出门的时候,手里往往会大包小包收获满满。这种无计划性,或是计划和目标并不清晰的购买行为,被经济学家称为“无计划购买”或是“冲动购买”。
调查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没有理智的冲动购买行为非常普遍,占到日常购买行为的 80%。
特别是如今,以网络环境为背景的冲动购买行为就更常见了,而且时间范围更广,随时随地都可以自助下单。
“冲动消费”现象到底是利是弊,也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
多数研究者认为,尽管在短期内商家可以通过这些“冲动消费”提升业绩,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受控的冲动购物不利于节约资源,并可能降低民众的主观幸福感,甚至可能加剧信用卡透支过度等社会问题。
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沉迷于短时间内的“享乐性消费”,可能令消费者丧失自我控制能力,短期的欲望满足削弱了长远的收益最大化理念。
此外,确实有大量购买者在冲动消费后后悔与自责,这些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也不应该被忽视。
为何“激情下单”更容易出现在深夜?
很多人会发现:经过一天的学习或工作,到了晚上,“控制自己”好像变得更难了。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用自我损耗理论来理解“深夜冲动消费”:
大部分人的一天从清晨开始,此时大脑的额叶系统和颞叶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无论是处理决策还是权衡工作优先级,又或是评估投资风险和克制购买欲,都能够维持高强度的理性运作。
这样消耗心理能量的活动进行了一整天,到了晚上,累积的疲劳令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执行功能下降,意志力资源所剩无几,大脑的“理性账户”也已经见底。
这种时候,人往往更倾向于忽略长远利益,而只顾满足眼前的欲望和需求,因此,做出非理性决策行为的可能性增加——例如更多的冒险、成瘾行为,甚至破坏和攻击。
相比之下,冲动消费已经是很“温和”的冒险了。
此外,营销因素、情境因素和消费者的个体特征,都会影响人的冲动消费行为。
很多促销特意选在晚间或凌晨开始,给原本就容易冲动下单的时间段“叠了 buff”。
而情境因素中包括购物环境和气氛,以及消费者自身的情绪;很多人盲目购物,其实是在下意识地调整自己夜晚的孤独、焦虑或紧张等负面感受,用短暂的安慰剂效应改善自己。
另外,深夜的购物行为发生在相对私密的个人空间里,没有隐私暴露和被“社交监督”的担忧,理性的防线也就更容易出现缺口了。

真的不要半夜打开购物软件
几个对策帮你对抗“深夜冲动消费”
不少人希望自己能减少夜晚的冲动消费,养成更理性的花钱习惯。我们首先要理解,对抗冲动消费的本质,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迭代;它要求我们既不否定人性需求,又能建立更健康的行为模式。
首先,想要减少夜晚打开购物软件的次数,“物理隔离”是值得一试的方法。
可以把手机桌面上的各种购物 APP 集中到二级文件夹里,并且关闭它们的通知(包括声音和横幅),或设成免打扰状态。最理想的状态是睡前把手机留在卧室外,这样不仅能减少冲动消费,还能有效改善睡眠。
另外,可以试着给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则或消费指导方针。
例如一个数目明确的储蓄计划,或是一个自我要求:“本周每天晚上网购最多只能花 20 元。”要保证这个明确的规则在你容易看到的地方,比如手机的壁纸或是电脑桌面上。当目标达成的时候,别忘了小小奖励一下自己。
如果在夜晚遇到商家大肆营销,感到自己想要开始冲动下单的时候,试一试直接关掉网页,然后立刻去做另一件比较吸引注意力的事情:例如听书、追剧或者玩一局小游戏。这样“主动切换”的方法能够协助你脱离冲动消费的惯性。
“延迟支付”策略也十分有效:将常用支付账户设置成次日到账,人为延长购买决策流程,利用其中的时间差激活理性思考。
值得说明的是:深夜冲动消费是生理机制、心理需求与商业策略共同编织的“行为陷阱”。
固然我们可以用干预手段摆脱非理性消费的惯性,但最关键的不在于禁止消费,而是培养与自身需求相匹配的消费智慧——在满足当下愉悦感的同时,为长远的生活质量留出空间。
在购物这件事上,真正的自由或许源于对欲望的清醒认知和节制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钰,肖晨洁,车敬上,等.自我损耗降低决策理性:心理机制与边界条件[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1):1911-1925.
[2]孟思延.情绪视角下个性化推荐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J].新媒体研究,2024,10(03):54-63.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24.03.013.
[3]蔡雅琦,施俊琦,王垒.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综述[J].应用心理学,2004,(03):53-57.
策划制作
作者丨窦媛媛 心理咨询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 三波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www.bbbr.net/articles/63375.html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